古典琴的艺术风格
另一个名词也来自法语galant(华丽风格),顾名思义是“华丽”,其实用于艺术风格,它的含义更要丰富得多。首先是指欢乐,这是一种直率的、任性的欢乐:感官的欢乐,它有别于道德的说教及更深刻的艺术境界,也意味着一种优雅和尘世的趣味。在音乐上它首先是流畅的旋律,摒弃了复杂的对位手法;其旋律听来使人感到极为清晰,因为伴奏部分很清谈,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键琴)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进行,绝不会对旋律喧宾夺主。华丽风格的乐曲最理想的表演媒介是人声,康塔塔或歌剧选曲(最好是爱情歌曲);作曲家通常把乐句分得简洁而又规律,用一种可以预测的问答式进行,歌者的声音较为朦胧但却极富表情。另一种流行的表演媒介是长笛(替代老式的和音色明亮的竖笛),人们特别欣赏它那优雅而柔和的色彩。
华丽风格也指舞蹈节奏的使用,巴赫等人在他们的键盘乐组曲中采用的外加乐章之一,即称为“华丽曲”(galanteries);它意味着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短小的旋律乐句,一如姿态优雅的鞠躬和礼仪。 “华丽风格”一词在1700年后才使用,此种风格的流行是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十八世纪中叶为其全盛时期,即巴赫、亨德尔一辈的作曲家消失而新的一代崛起之际。巴洛克时代大师们的富有驱动性的低音声部(它能赋予乐曲一种活力)此时让位给较为迟缓的低音进行,只起到衬托上面主要声部的作用而已。巴洛克时期常用的赋格织体也被取代,此时上面的声部轻而易举地取得了统治地位,其次才是低音,而中间声部已无容身之地。巴洛克音乐中,长而不规则的乐句被较短的乐句取代,它们往往是两小节或四小节的,听者能感觉到后继的乐句大约将是怎样的。
音乐语言变革之所以发生,主要原因是新思潮的出现,即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早期这个重大的变动已出现于哲学以及像英国的牛顿、法国的笛卡儿那样的科学发现的觉醒,理性与人道的观点受到重视,神秘与迷信逐渐褪色。启蒙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文学艺术普及到普通的男女中间去,使中等阶级也可分享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到的东西,艺术应该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发现在十八世纪初期,歌剧这一形式不仅是专供私人宅邸演出和仅用意大利语言,而且也向公众开放并用各个国家的民族语言。在法国出现了喜歌剧(opera comique),歌曲与对白穿插进行,故事情节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喜歌剧已在巴黎集市的场子上演出。比之宫廷歌剧来,它的内容更适合人民大众的口味。在英国,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贵族们尚在欣赏意大利歌剧,中产阶级却喜欢带有对白的、曲调质朴动听的轻型歌剧,此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伦敦,而且遍及全国各地。此种类型的歌剧在十八世纪中期经译成德语后在德国的柏林及汉堡等地上演,促进了产生德国自己民族形式的此类歌剧,即歌唱剧(Singspiel)。就是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十八世纪初已出现用地方语言的喜歌剧,如在威尼斯、那不勒斯等地。此类歌剧所用题材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曲调动听;相形之下,取材古代或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就显得不易理解,其音乐也较乏味。